無人零售的分支垂直細分領域,售藥機這幾年一直不溫不火,很大原因受法律法規政策影響,這一年似乎有破冰之勢,收集了一下最近幾年的醫療政策文件。

自動售藥機政策
多地政府出臺了各種針對智能設備,銷售OTC藥品的指導意見。

成都政策
《成都市自動售藥機銷售非處方藥品管理規定(試行)》
一、除了可銷售乙類OTC外,還可銷售部分二類醫療器械;
二、除了可在藥店配置自動售藥機,還可在24小時便利店、賓館、機場、車站、TOD商業區等人員密集場所進行配置;
三、自動售藥機應當能夠打印小票,小票內容涵蓋設置自動售藥機的藥店名稱、藥品名稱、購買日期、規格、批號、價格、廠家和數量,建立真實、完整、準確、可追溯的記錄。
四、自動售藥機放置的場所,應當避免陽光直射雨淋及保證陳列藥品質量的相應條件和措施;
五、儲存藥品相對濕度為35%-75%。
總體來說開放了新的場景加入了二類醫療器械
其實今年疫情期間重慶政府的政策尺度更大。
重慶2020年最新政策
其他與成都差不多,除了醫保規定。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在本實體藥店內設置的自動售藥機可按照醫保相關規定開通醫保個人賬戶結算功能。

藥店內的售藥機其實是改造后的,為了打造24小時夜間銷售,我相信未來很多可能離店的設備在不同場景也會加入此醫保結算。
售藥機經營要求
政府部門的組合連場景都給你考慮到了。

售藥機的高門檻
售藥機完全區別于傳統售貨機,事實上,關于自動售藥機的法律法規體系目前尚未成型,制度設計者亦在觀察市場的走向,給予行業發展一定的自由空間。也正因此,自動售藥機自數十余次出現,經歷漫長的靜默期后呈現出爆發式的發展,想來,在政策的合理“保護”下,有望成為促進藥品零售升級的重要支點。
運營售藥機資質門檻:
《營業執照》、《藥品經營許可證》和《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證書》的藥品零售企業可以按照規定申請設置自助售藥機,同樣,也只能銷售非處方藥。

售藥機生意的本質
其實,在新零售大趨勢下,醫藥零售一直在尋求商業發展上的突破,但受限于行業特殊性,眾多品牌連鎖藥店一直都是傳統的經營模式,醫藥零售并不能像便利店一樣24小時營業。因此,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以及經營場所租金成本,嚴重攤薄了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始終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可以說,改變現狀的新銷售模式迫在眉睫。在我看來,自助售藥機是最好的方式。但俗話說得好,但是醫藥零售不像普通流通零售,需要相關的實施法規和資質許可,因此這把很多個人和企業擋在門外。好在,這一現狀正在改變,很多城市的政府的政策基本面一直是支持的態度,總結完幾點就是:
一、讓藥店回歸執業藥師管理;
二、一個藥店要配幾名執業藥師,由營業面積說了算;
三、藥品零售企業經營面積不低于40平方米;
四、經營中藥飲片的,應配備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注冊執業中藥師或中藥師;
五、鼓勵藥店設置自助售藥機,同時嘗試離店多元化場景投放自助售藥機。
醫藥新零售其實也是被逼的
下表是2010年-2018年,中國藥店的毛利和凈利統計表,凈利率一般就是5%左右。從整體醫療產業發展來看,醫藥商業并不怎么賺錢,而且發展也偏慢。中國線下藥店競爭十分激烈,單店覆蓋人數3093人(2017年數據),美國為5249人。

中國有12W個社區單社區平均3500人,全國的藥店總量大概有60W家,真正做到24小時的不足7%,一半以上是連鎖型藥店。
今年疫情那波,無接觸售藥機賣口罩和OTC的熱度讓很多藥店藥企看到了社區場景以及門店改造24小時的價值。
